看错题目或漏看条件。
计算错误或步骤遗漏。
答案写错位置或格式不对。
明明会做却出错。
基础知识存在漏洞
解题思路不清晰
缺乏审题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
学习节奏过快或者过慢
没有形成系统的复习习惯
过度的学业期望和成绩压力
害怕失败的心理
完美主义带来的焦虑
把错题定性为“马虎”,有时是学生和老师完成的一项“共谋”,我们何尝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但仍习惯于如此定性,大家都在“避免问题复杂分析”,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深入分析每一道错题的原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跳过复杂思考的“马虎”要多的多。
单就老师而言,是对教学的自我保护和避免责任分担,比如考虑到课程进度和课堂容量,比如是否是知识点讲解不足和练习设计不足。就学生来说,归因“马虎”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的自我保护,让学生产生了“错题是偶然”的错觉,而不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多年的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糊弄错题整理,动不动就说马虎、粗心大意,但大多都是认知能力不足和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投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的获取也变得很容易,但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不是自己觉到、悟到,给了也拿不住。想要拿到分数,就是把不会的学会,所以每一道错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马虎”二字做结。想了解课程也可点击文章「25年军考专项提分课」使用说明